洞察者| 三大集團"合并"前夜:阻礙依舊 大勢難逆
來源: 騰訊汽車彭晃 2018-05-11 15:37:59 瀏覽:次
5月11日,一汽、東風、兵裝三大集團之間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人事變動,如此密集的節奏已經不能再視其為一次正常的人事調整。
和“雙徐”對調的戰略性舉措不同,副總級別的高管頻繁換防,意味著主管部門更深層次的考量:幾十年來,數家大型汽車集團一直處于直接競爭關系,而它們也各自與外資進行了長期廣泛的合作與利益“捆綁”,以至于彼此之間的利益共同點卻少得可憐。在副總這一層面的互換高管,或許能更加快捷的彼此拉近關系,進而找到共同利益契合點。
去年2月份,一汽、東風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創建“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”,6月,兩者旗下零部件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,8月,一汽東風和長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,著眼于全鏈條合作,甚至要研發共同的整車平臺。
這是要搞大事的節奏。
自從美國公開要求中國停止“中國制造2025”計劃,這項計劃的戰略意義就再也無法遮掩。汽車制造業作為工業體系的一部分,如果具備整合潛力的話,央企的整合就成為唯一選項。民營企業和地方國企則因為所有權問題和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,是不可能在行政部門主導下整合的。
但是問題在于,三大集團的整合與其他領域的央企整合多了一重障礙:合資協議。目前三大央企各自擁有多個外資合作伙伴,而這些協議至少涵蓋了跨越2025年的中期時間維度。
如果三者距離拉的足夠近,會發生什么?事實上,不必等戰略協同計劃完全落地,與之合作的外資企業早已如坐針氈,雖然他們已經得到“合資格局不會改變”的承諾。
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?與合資伙伴在戰略上出現分歧?投資受到阻遏?強制技術轉讓?長期穩固的盈利前景,被國企整合的可能性蒙上了陰影,這才是歐洲車企焦慮的根源。
只留下少數勝利者,在任何充分市場競爭的態勢下,都是終極格局。
那么,我們做什么可以打消對方的戰略疑慮?一再保證、延長合資期限、主動下調中方股比,恐怕都不及確保,幾家央企在戰略合作的同時,保持各自利益的分野。
全球汽車業合并或者戰略聯合的例子都有,在技術上合作,排除資本層面的合并,才能確保利益的獨立性。恰恰是這一點,我們無法對外方合作伙伴做出承諾。因為種種跡象表明,三大央企合并的現實可能性正迅速升高。
外方對中國伙伴是否“翅膀硬了”,恐怕各自有評估。如果央企之間的戰略協同、財務節省紅利落位,再加上搭建技術共同研發平臺,外方倚仗的籌碼將迅速縮水。到那時,誰更迫切需要維持合資協議本身?
因此在當前的時間點上,和切割種種利益關聯方的改革舉措相比,維持與外方合資的戰略穩定仍符合各方利益,但也更難操作。
接下來幾方會有何動作,將考驗決策者的戰略定力與手段靈活性,讓我們拭目以待。
2018-05-10
2018-05-11
2018-05-11
2018-05-11